大公報中醫藥新天地 文章目錄 (點擊標題觀看原文) 日 期 作 者 標 題 2014年 7月11日 楊國晉 中藥材規範化帶動 香港國際競爭力提升 7月4日 鄭全龍 從臺灣修改藥事法談香港中藥師制度的發展 6月27日 何發怡 淺談香港中醫院醫療模式 6月20日 吳思團 以人為本構建香港中西醫協作醫院 6月13日 余秋良 香港建立中醫院的方向 (二) 6月6日 余秋良 香港建立中醫院的方向 (一) 5月30日 黃伯偉 打通兩岸四地中藥發展的"任督二脈" 5月23日 楊國晉 兩岸四地共促中醫藥發展 5月16日 楊國晉 中西醫結合促香港醫療發展 5月9日 黃伯偉 倡建大中華中藥共同市場 5月2日 謝昆良 淺談循證醫學與中醫學 4月25日 楊國晉 春季養生四合理 4月11日 黃伯偉 西醫陷臨床科學危機 —能否帶來中西醫互通契機? 4月4日 謝昆良 香港需要怎樣的中醫院? 3月28日 現職東華三院 60 位中醫師 走出 "公營", 進入公營, 邁向中醫新里程 3月21日 謝昆良 如何建一所 "中醫主導" 的醫院? 3月14日 卞兆祥 現行醫療體制下香港中醫院的運作模式 3月7日 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首屆畢業生: 沈成豪、任寶兒、季霖、杜健美、陳詩雅、張柏和、張穎、梁晶、黃家榮、黃達強、劉致祥、鐘寶蔭、譚何怡芳 從"手空空無一物" 到創建中醫院 2月28日 黃伯偉 口服產品"的新"三元分法 2月21日 黃伯偉 從口服產品到保健食物的討論 2月14日 林志秀 香港中醫院的醫療模式淺探 1月24日 黃伯偉 香港中藥產業邁向式微 1月17日 黃譚智媛 香港中醫願景 : 醫教研國際中心 1月10日 楊國晉 健康產業發展面臨寶貴機遇 1月03日 談仁義 香港中醫教育之淺見 (二) 2013年 12月20日 談仁義 香港中醫教育之淺見 (一) 12月13日 談仁義 "循證醫學" 與 "中西結合" 12月06日 鄭浩 淺談"後公共醫療時代"(二) 11月29日 鄭浩 淺談"後公共醫療時代(一)" 11月22日 楊國晉 中草藥産業化已成趨勢 11月15日 黃伯偉 中藥國際化的新門徑 - 從加拿大《天然健康產品法規》說起 11月8日 鄭浩 將中醫納入公共醫療體制的一些建議 11月1日 鄭浩 也談中醫流動醫療車 10月25日 鄭浩 中醫人當自強 10月18日 古鎧綸 論說香港中醫現象(二)對流動醫療車運作的意見 10月11日 古鎧綸 論說香港中醫現象(一)扭曲的三方合作模式 10月4日 楊國晉 中醫藥發展: 現代化的新思路 9月27日 梁善邦 學界業界同心協力培育中醫藥人才 9月13日 黃伯偉 美國"膳食補充劑"立法廿周年回顧 9月6日 楊國晉 中醫藥發展: 憑藉新契機,更上一層樓 8月30日 鄧福霞 應區分中成藥與中藥保健食品 8月23日 鄭全龍 我們需要註冊中藥師嗎?(下) 8月16日 鄭全龍 我們需要註冊中藥師嗎?(上) 8月9日 黃伯偉 淺談中藥生產應用的GMP模式 8月2日 楊健才 建香港中醫院 創歷史新里程 7月26日 林志秀 中藥産品認證可助香港成爲中藥中心 7月19日 黃韻婷 辨体质治未病: 公共健康之防治方案 7月12日 關德祺 中藥業亟需高質素人才 7月5日 黃伯偉 締造"中藥材國際質保供應鏈" 6月28日 黃周汝吉 珍貴的五味子果液 6月21日 黨毅 陳虎彪 主食療法與《穀療》 6月14日 禹志領 五味子具防治脂肪肝的潛能 6月7日 趙靜 蟲草貴過金服用須小心 5月31日 梁思潛 梁頌名 認識中藥的實際意義 5月24日 梁思潛 梁頌名 認識中藥的概念 5月10日 黃伯偉 中成藥應有"靈魂"嗎? 5月3日 党毅 巴馬長壽現象與火麻仁 4月26日 趙中振 黃麗麗 黃曉璇 香港<中醫藥條例>中藥名單存在的問題與修訂建議 4月19日 單進豪 中醫專業化是重中之重的任務 (下) 4月12日 單進豪 中醫專業化是重中之重的任務 (上) 4月5日 姜元安 淺談中醫的"傳統"性與中醫之生存發展 (下) 3月22日 姜元安 淺談中醫的"傳統"性與中醫之生存發展 (上) 3月15日 麥子雲 張艷波 中藥四氣的物質基礎 藥理功效 3月8日 殷軍 五味邂逅 開啟科研夢 3月1日 盧傳堅 全國名老中醫養生經驗探秘 2月22日 卞兆祥 香港中醫教學醫院: 萬事俱備 只欠政策 2月8日 卞兆祥 香港中醫教學醫院的定位 2月1日 卞兆祥 建立香港中醫教學醫院的可行性 1月25日 卞兆祥 港湕中醫教學醫院迫在眉睫 1月18日 林志秀 中醫專科化是本港中醫發展必由之路 1月11日 楊志敏 探尋百歲老人長壽秘訣 1月4日 David Eisenberg 淺談中醫藥現代化的戰略機會 2012年 12月28日 張伯禮 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下) 12月21日 張伯禮 中醫治未病與養生(上) 12月14日 高錦明 中藥延緩衰老研究新方向 12月7日 構建中醫特色預防保健服務體系 11月30日 黃伯偉 應考慮成立 "香港中醫藥研究所(三) 11月23日 黃伯偉 應考慮成立 "香港中醫藥研究所(二) 11月16日 黃伯偉 應考慮成立 "香港中醫藥研究所"(一) 11月9日 莫恒殷 港具先天條件建中醫藥國際模範 11月2日 李俊德 秋季養生 10月26日 吳思團 中醫骨傷科在公營醫療可發揮作用 10月5日 黃伯偉 中藥產業發展宜謀而後動 9月28日 余秋良 未來醫學主人翁 9月21日 楊國晉 從奧運體育競技看中醫運動養生 9月14日 童瑤 多學科合作提升中醫藥研究水準(下) 9月7日 童瑤 多學科合作提升中醫藥研究水準(上) 8月31日 李俊德 順應天時 合理養生 8月24日 林志秀 三三四學制下中醫教育的挑戰和對策 8月17日 楊國晉 把握機遇發展中醫藥 8月10日 郭元琦 正確認識中醫體重控制 8月3日 楊國晉 倡治未病養生高峰論壇月中在港舉行 7月27日 趙中振 應在港建中藥檢測中心及國家重點實驗室 7月20日 徐宏喜 大型中醫藥博覽會8月崔護重來 7月13日 林志秀 推廣認知中醫優勢病種 7月6日 楊國晉 港具優勢促中醫藥對外交流和服務貿易 6月29日 林志秀 搭建平台提攜中醫藥新人 6月22日 李俊德 領悟國醫大師鄧鐵濤的養生之道 6月15日 黃伯偉 香港中醫藥發展「五大目標」 6月8日 林志秀 中醫藥在社區基層醫療有可為 6月1日 黃伯偉/胡恩權 創建「優質中藥港」 5月25日 李俊德 國醫大師的養生啟示 5月18日 MCMIA 香港中醫藥的發展方向 5月11日 馮奕斌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饋贈(二) ──中醫藥學是現代醫療重要資源 5月4日 MCMIA 整理摘錄 對中藥創新發展的思考(下) 4月27日 MCMIA 整理摘錄 對中藥創新發展的思考 4月20日 馮奕斌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饋贈(一) ──從青蒿和砒霜的研究說起 4月13日 MCMIA 同心同德拓香港中醫藥新天地 3月30日 賴福明 推檢測認證創中藥業商機 3月23日 林志秀 院校教育現代中醫人才培養主流 3月16日 楊國晉 香港中醫藥重要十年 3月9日 吳冠儀 中醫須納入公共醫療架構 3月2日 余嘉欣 望聞問切預算案2012 2月24日 楊國晉 尋找喬布斯精神 從蘋果到中醫藥 2月17日 段俊國 創新中藥臨床研究與國際化策略 2月10日 潘任釧 從醫療數據淺析香港中西醫服務 2月3日 黃伯偉 香港重新出發 建國際中醫藥中心 1月27日 余尚豐 致梁振英─青年中醫的心聲 1月20日 楊國晉 中醫泰斗路志正養生之道 1月13日 潘任釧 淺談中醫教育與傳承 1月6日 劉永銓 中醫藥與「循證醫學」 2011年 12月30日 閻希軍 以科技創新促進中藥國際化 12月23日 楊國晉 強強聯手 促中醫藥更快發展 12月16日 黃伯偉 三招啟動 發展中醫藥 12月09日 林志秀 扶持中醫教育政府有責 12月02日 潘任釧 香港中醫發展的障礙和建議 11月25日 楊國晉 從「西醫忽然重視中醫」說起 11月18日 胡恩權 「換屆」契機 進軍內地大市場 11月11日 王美莉 滇港交流合作推廣中藥 11月04日 陳新滋 香港中醫藥回顧與展望 10月28日 楊國晉 中醫藥發展 寄望「開來」 10月21日 余尚豐 擴展基層中醫 節省醫療成本 10月14日 黃伯偉 需用「整體觀」 確立政策莫再遲 10月7日 徐宏喜 內地與港中醫藥優勢互補 9月30日 楊國晉 炎黃精神育中醫 促成「正」策莫失機 9月23日 吳孟華 今植科研幼苗 明日中醫藥根基 9月16日 余尚豐 中醫薪酬只值西醫⅓ 9月9日 楊國晉 鐘南山:中醫藥要走「循證醫學」之路 9月2日 黃伯偉 香港中醫藥盛衰, 還看2012 8月26日 沈劍剛 從中華醫藥發展史 反思內地與港中醫藥教研發展方向 8月19日 楊國晉 中藥發展:內地進取, 香港失據? 8月12日 梁榮能 香港中醫教育發展需另闢新途 8月5日 黃伯偉 香港中醫藥的『羅生門』 7月29日 楊國晉 雲集各界翹楚 促進中藥發展 7月22日 張伯禮 談中醫藥現代化 (下) 7月15日 張伯禮 談中醫藥現代化 (上) 7月8日 MCMIA 創欄號 – 香港發展中醫藥刻不容緩